【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 屏東市瑞光路三段太丞中醫診所廖浩廷醫師表示,隨著地球暖化極端氣候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屋漏偏逢連夜雨,聖嬰現象也同時出現,於是近期的北半球陷入酷熱的夏季之中。就連歐美等高緯度國家也頻頻觀測到極端的高溫,其中不乏攝氏40度以上的紀錄;而身處的台灣一樣難逃高溫的魔掌,全島白天幾乎都在攝氏35度上下,宛如身處烤箱一般。
異常高溫的夏季無疑地考驗著人們,許多人出現了各種身體不適。除了被人們視為「中暑」的症狀:疲倦、頭暈、口渴難耐等,肌肉的疲乏痠痛,甚至是抽筋也時有所聞。該如何理解這些惱人的症狀?又該如何應對呢?
廖醫師說,首先要理解中醫所謂的「中暑」為何?:「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中醫所認知的「中暑」與一般現代醫學略有不同,對於發生時間有其定義,需見於夏至(每年6月21日前後)後,並多與「濕」同見。單純因過熱而病者,或可被稱為「溫病」,或屬於「中熱」,在中醫的用語意義上是不同的。
而中暑會有甚麼樣的症狀呢?常見如:頭昏重、頭痛、暈眩、腹部不適,甚至是意識混淆、呼吸急促、昏迷。如若無法單從症狀上分辨,建議還是要早些就醫,讓專業的醫療人員給予協助。
在這樣的酷暑中,該如何防止自己發生「中暑」或「中熱」呢?第一,避免於太陽下活動過久,如果必須外出不可,切記做好遮陽防曬,透過帽子或洋傘來進行自身的防護。第二,適度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尤其是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者;而水分的補充,建議要「常溫」「頻服」。白話來說,就是飲用常溫水,並且少量而多次服用,過熱的溫水或過冷的冰水一般較不建議;也不可以一次大量灌入水的「牛飲」方式來進行補充,這樣會造成水分的吸收與代謝運用的困難。至於電解質補充的部分,除了正餐湯品的飲用,運動飲料、椰子水和西瓜等也是常見的選項,然而部分市售運動飲料甜度較高,也不建議大量飲用,例如完全取代日常飲水,這樣會造成腎臟額外的負擔。
中醫在漫長的歷史中,也累積了許多處理高溫所致身體不適的經驗,包含治療「中熱津傷」的白虎湯、白虎加參湯、增液湯等;「傷暑飲冷」的香薷飲加減等;「痙濕暍」的括蔞桂枝湯、葛根湯等;另外還有六一散、清暑益氣湯…等許許多多的治療方劑,涵蓋了上述我們所討論到的各種高溫夏季所導致的不適。而針灸治療的應用,也是相當豐富,清宣上焦風熱的曲池穴、合谷穴;調理胃腸的足三里穴、條口穴等,在適當的辨證論治下,都能幫助患者快速地緩解身體的不適。
至於民眾所熱衷的「刮痧」療法,則要小心應用,傳統的「痧證」可以參考如等典籍,會發現所謂「痧」除了暑熱,部分還有論及流行傳染疾病,當中的細節,包含辨證、手法與應用都相當複雜,不建議隨意濫用。如欲「刮痧」治療輕微中熱或中暑,還是不宜使用過重的手法,以免造成皮下瘀青出血,乃至軟組織受傷嚴重,後續若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等併發症,便得不償失。
今天對於夏季身體不適與中醫調養的主題便分享到這裏,如對於類似議題還有疑問,建議可以進一步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圖:太丞中醫診所中醫師廖浩廷為患者細心把脈象。(廖銘瑞攝)
- Home
- 中醫師廖浩廷談夏季好發的中暑如何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