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台新傳媒(台灣新新聞報)

六甲區農會與成大教授合作增進水稻碳匯量 開創農民碳金收益

六甲區農會與成大教授合作增進水稻碳匯量   開創農民碳金收益

陳啟榮及顏振標促成六甲農會與成大教授合作,增進水稻碳匯量手段開創農民碳金收益。(黃潔攝)

【記者黃潔台南報導】為跟上碳匯潮流及為農民開創更多元收入,前臺南市政府參事、新農業生技生產合作社主席顏振標博士與六甲區長29日陪同成功大學材料系教授蘇彥勳、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王淑美教授拜訪六甲區農會拜會總幹事許書豪,討論設置水稻碳匯創生示範基地可行性,期透過產官學合作向中央爭取經費,並調查田間觀測固碳結果及稻作碳匯效益,讓農民種稻之餘也能賣碳權增加收益。

 

許書豪表示,六甲區為臺南四大稻米產區,一、二期作年種植面積1800公頃,產量約14040公噸,因位於烏山頭水庫旁,有潔淨水源與肥沃土質良好稻作生產條件,稻米品種主要有「台南11號」,以及與農會契作的「台梗9號」與「台南16號」。台南16號又被譽為「臺南越光米」深受市場歡迎,只要是對農民有益處的事情,都會支持與推動。

 

蘇彥勳教授指出,稻米生長會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採收後其餘植物體進行翻埋進入土壤變成有機質,若輔以自然農法導入有機肥料,減少大規模土壤擾動,且進一步推算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包括種苗準備、田間栽培、收穫運輸、加工碾製、包裝販售,甚至煮食與廢棄物處理等各階段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並從中改善降低,應能慢慢讓二氧化碳重新儲存於土壤形成碳匯,即所謂的「種碳」,未來碳匯將可轉換碳權進行交易。

 

王淑美教授說,雖然國外有許多植物種植碳匯調查,但因各地氣候不同,需建立真實模組,此行主要是希望與農會合作,推動設立水稻碳匯創生示範基地,建立各項數據基礎資料庫,同時也希望教育農民,多瞭解未來碳匯潮流。

 

顏振標博士表示,農業部宣示2050年要達成農業淨零目標,台灣碳權交易所也因運而生,未來產業會被政府依法分配碳權,排放1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權利配額,但實際營運上可能因高碳排而無法達標,針對差額的部分,就得向碳權交易市場繼續購買碳權,如果植物能累積碳匯,將成為農民另一收入。

 

陳啟榮強調,六甲是稻米重要產區,如稻作能有「種碳」行為,搭配農民友善耕作方式,以固碳減排的生產模式增進水稻碳匯量手段,應可作為碳權交易標的,提高種稻附加價值,期對農民開創另一「碳金」收益。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