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1年開始啟動森林護管員參與「臺灣獼猴和繁殖鳥類調查」,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在轄管國有林班地內投入人力執行近50個樣區調查;為使執行調查工作的同仁更熟練執行方法,於4月10日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辦理「2024年臺灣獼猴和繁殖鳥類調查初階訓練班」計有第一線同仁和森林志工約46人參加。
課程內容包含鳥類辨識和調查技巧、低中海拔常見鳥類辨識解析、鳥類辨識軟體介紹和實作、調查問題解析、鳥類辨識和調查技巧實測與解析。
課程內容融合測驗的方式進行,同時運用相似物種間不同鳥音差異性的介紹,以及人工AI辨識鳥音軟體的介紹與運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范孟雯副研究員透過不同的課程設計方式,帶動上課學員的注意力及參與度,也帶領學員進入到鳥類辨識的另一個門檻。在鳥音辨識介紹以相似物種依其差異來介紹,例如:低海拔台灣竹雞的「雞狗乖」與高海拔深山竹雞「啾啾啾啾啾啾…」、 「啾咕~啾咕~」,以及冠羽畫眉的「吐-米-酒」與白耳畫眉的「飛飛飛飛呀」,整體課程內容豐富生動又有趣。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表示,202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國大會(COP15)訂立了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其中非常強調各個國家必須掌握生物多樣性的現況與變化,因此需要規劃相應的生物多樣性指標。而訂立生物多樣性指標需系統性地蒐集長期監測資料,並且進行統整分析與應用,臺灣獼猴和繁殖鳥類調查就是合乎生物多樣性指標資料蒐集的計畫之一;重要的監測資料都是一點一滴累積建構起來的。最後希望經由這次的練習與討論,每一位都可以得到豐富的收穫,並且持續透過監測調查,守護台灣珍貴的自然資源。
圖:「2024年臺灣獼猴和繁殖鳥類調查初階訓練班」。(林業署屏東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