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金郎雲林報導】臺大雲林分院與雲林縣消防局及衛生局等單位合作,運用智慧醫療照護科技完善ESG企業社會責任,並陸續推動創新的救援方案,打造無牆化遠距醫療模式,串聯緊急傷病人到院前處置流程,大大提升嚴重創傷存活率及預後,共創生命守護網,挽回許多因嚴重創傷而破碎的家庭。
馬惠明院長指出,分院長年與縣內消防及衛生單位密切合作,提升雲林縣緊急醫療救護品質,近年來因為資通訊與5G網絡的發展,急診醫學部在江文莒副院長、急診部鄭銘泰主任的帶領之下,與消防局密切合作擴展5G-RESCUE無牆化的遠距醫療照護新模式–行動急診室,在人員訓練上更包括高級救護技術員訓練課程與到院前創傷救命術等,更於4月份雲嘉嘉首次辦理EMT-P的訓練。
馬惠明表示,緊急醫療是連續的過程,將到院前與院後連結起來才能提供完整的醫療,了解後線的處置與病程發展是高級救護技術員訓練養成必要的一環,課程除了模組訓練使其了解到院前常見嚴重疾病的生理病理機轉,更加入了醫院實習環節及結合超音波師資進行超音波訓練,學員於訓練完成後能最大化的幫助到病人,提升急救處置能力,增加重大創傷、OHCA病人的救護存活率。

副院長江文莒說,今年5月間有一名黃姓民眾車禍受傷,救護車高級救護技術員使用無線可攜式超音波發現eFAST 陽性,後續隨即送到具重度級緊急醫療處理能力的臺大雲林分院斗六院區急診,到院後檢查發現病人確實有氣胸、血胸、肝裂、腎裂,隨即啟動創傷小組,在黃金救援時間內處置後並轉加護病房做後續醫療照護,如今該名病人已平安脫離險境順利出院。

消防局長林文山表示,該局近年來與雲林分院及轄內各醫院的合作下,積極提升本縣到院前緊急救護環境,推出許多全國首創的方案,包括2020年率先引進電動骨針,讓病人在第一時間就能得到輸液治療;2021年實施「院前超音波檢傷」,現場使用超音波掃描即能獲知傷患有無內出血現象;2023年「醫消聯手,即刻救援」,藉由這些制度建立提高本縣重大創傷的存活率。

衛生局長曾春美說,目前雲林縣到院前緊急救護系統在衛生局、消防局、臺大雲林分院等在地醫院與中華電信的緊密合作不斷精進,許多規劃與執行都已經逐漸成熟,對於新技術的引進也有許多經驗,縣府陸續獲企業捐贈無線可攜式超音波儀器,作為到院前緊急救護使用,透過日前案例可知可攜式超音波相關應用,除爭取緊急救援時效也能強化社區照護完整性、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遠距醫療中心張善涵、急診部醫師洪子芸、外科部醫師吳昭瑩與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等人,現場演練5G無牆化的遠距醫療照護新模式,藉由救護車與緊急救護員身上配置之生命徵象監測儀、手持式超音波、鏡架視攝影機、加密通訊平台,病患之即時生命徵象、心電圖、腹腔臟器影像,以及肢體動作可以立即上傳並藉由平台上之專科醫師立刻判讀,協助指導緊急救護院後送之醫院層級以及相關處置建議,成功縮短病患後續就醫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