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中山大學附中高二學生黃詠靖在生物科黃翠瑩老師的指導下,以創新研究「禽畜糞堆肥除臭與氨氣資源化」,在2025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TISF)中榮獲環境科學組四等獎,為學校科學教育再添佳績。
這項研究不僅探索如何減少禽畜糞便的臭味和環境污染,更成功將氨氣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體現了結合環保與循環經濟的創新精神。
黃詠靖表示,研究靈感來自於生活經驗。每逢雨後天晴,他在外公家遊玩時,隔壁雞舍總是飄來陣陣惡臭,讓人難以忍受。他由此萌生了將日常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的想法。在與老師討論並進行文獻蒐集後,他發現利用添加木黴菌的生物法可以加速禽畜糞便的發酵,縮短臭味產生期,進而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在長達兩年的實驗中,他進一步研究了堆肥過程中氨氣排放的特性,並提出以稀硫酸化學洗滌技術回收逸散的氨氣,最終產物硫酸銨不僅是肥料的重要成分,還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這項研究也啟發了黃詠靖對未來更宏大構想的計劃。他希望將傳統堆肥技術升級,讓氨氣轉化為「綠氨」,實現堆肥廠從環境污染源到資源化基地的轉型,最終成為碳中和的綠能供應者。
黃詠靖認為,參加此次國際科展讓他深刻體會到靜心思考的重要性,並在面對研究中的挫折和挑戰時學會調整心態。
他感謝學校的資源和支持,表示這次經驗不僅拓展了他的視野,也進一步堅定了他投身環境科學研究的決心。
指導老師黃翠瑩對於學生的傑出表現感到十分欣慰,並指出學校十分重視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和全面性。透過課堂實驗和科學競賽活動,學生有更多機會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中山大學附中更與母大學中山大學合作,為學生提供現代化實驗室參訪機會,讓學生能親身操作先進科研設備,增進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與理解。
校長陳修平則表示,學校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中不斷推進科學教育的深度與廣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內外的科學競賽和學術交流活動,讓學生能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優秀學子相互觀摩學習,進一步提升科學素養與競爭力。他認為黃詠靖在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中的卓越表現,是學校推動科學教育成果的最佳體現,也為其他學子樹立了典範。
黃詠靖的研究成果不僅成功在全國第64屆科展中脫穎而出,並在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上備受矚目,展現了中學生結合環境保護與創新科技的無限潛力。透過學校和師長的支持,這位年輕的科研新星讓更多人看到了科學教育與環境永續結合的可能性,也為中山大學附中的科學教育寫下了亮眼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