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報記者梁震坤雲林專訪】
財團法人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最近屆滿改選,譚量吉眾望所歸繼任第八屆董事長,所有董監事及鄉親一致推崇他長期以來領導基金會的傑出表現,及對母縣文化教育的協助和貢獻表示肯定。尤其他的人生奮鬥歷程及成功經驗亦為雲林鄉親所津津樂道。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是宋朝蘇軾(蘇東坡)寫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名詩。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感歎他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
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胡適曾說過:「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後,怎麼收穫怎麼栽。」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就要先付出同等的努力。
意指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只有自身經歷過,才知其中的苦澀和美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自我體會方能領略。
財團法人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譚量吉,認同古今這兩位名家的人生體驗,而且更進一步的知行合一,實踐他回饋家鄉及大眾的大願力,並以台語「阮若有一支草,阮嘛欲啣回來。」(羅馬字拼音:Guán nā-ū tsi̍t ki tsháu, Guán mā beh kâm tńg-lâi)(啣:含著東西的意思)」 做為他學習歷史偉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觀。這是他以自利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經營社團、服務雲林鄉親的原動力、座右銘。
譚量吉生長於當年被視為風頭水尾窮鄉僻壤的麥寮農莊,兩歲時失怙,三歲失恃,幸由外婆撫育及兄長的管教,方能度過命運乖舛的童年;及長立志出人頭地,於是堅忍刻苦勤奮地從鐵工廠的車床學徒,步步提升自己,終至為成功的企業家,獲得「十大傑出企業家」殊榮。民國100年並榮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成立至今,歷八屆22年餘,如今譚量吉連續八屆獲選為董事長,長期以來文教基金會在他領導之下,獲全國各縣市的雲林同鄉會理事長、理監事大力支持,並籌募愛心善款數千萬元,開辦了「勤樸獎」,獎助雲林籍百萬清寒子女,並舉辦多次的文教相闗競賽,實踐譚董事長回饋家鄉、嘉惠學子的大願,為雲林家鄉培育優秀人才,貢獻社會。
民國105年,譚量吉以他奮鬥成功的經驗,舉辦了「雲林囝仔奮鬥記~國策顧問譚量吉感恩的人生」新書發表會,將他成功關鍵因素以及解決困境的方法公諸於世,分享年輕人及社會大眾。
譚量吉肯定的說,他會帶領現任董監事及支持他理念的善知識共同合作,融彙經驗與創新,持續攜手推動文化教育與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擴大發揮更具深遠影響力的未來。